作者: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鉴于张克美校长的所作所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并受到高度赞扬,电影《我本是高山》的情节可能也在观众的预料之中。电影被“剧透”后,观众最关心的是制片方如何艺术地处理“人生”,如何完成对人物更细致的心理探索,如何强调情感和思想暗示。情节内。
《我本是高山》 海报
相比于各种关于张桂梅的报道和采访,这部影片的艺术效果乍一看似乎平庸,但如果我们仔细体会影片对细节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其视听语言的独特性,我们就能感觉到:你将继续经历许多情感时刻并对许多事情感到惊讶。
内心探索的编剧策略
《我本是高山》的核心剧情是张校长艰苦创业创办华坪女中的过程。这是一个经典的戏剧结构,在人物追求动机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让观众看到人物用自信、智慧、勇气和毅力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人生。作业。设置障碍时的考虑因素因电影而异。在类型片中,人物主要是在外在发挥自己的力量,但在一些文艺片中,情节可能会集中在人物内心的犹豫、冲突、矛盾和痛苦上。
影片中,张校长想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伟业,但主要困难是资金匮乏、师资难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保护缺乏他人支持等。这部电影似乎主要关注角色面临的外部障碍,而不是他们的内心生活。这种文笔的危险在于,人物意志坚定、无所畏惧,只想破浪前行,顶着外界的风雨前进,导致人物性格非常扁平,就是这样。立体感和独特魅力将会消失。对此,影片采用了两种挽救策略:一是展现了张校长疲惫无助的时刻,渲染了她和丈夫之间深厚的爱情,避免被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铁人”。张校长以“以心为中心”的方式,让观众向内探索,发现观众在思想、价值观上的落后,从而深深触动观众的灵魂。
具体来说,对于张校长的艰难办学之路,影片尽可能淡化客观困难,而是将重点放在受助者内心的动荡和精神贫困上。例如,资金匮乏,这是嘉平女子高中面临的最大生存挑战,但在影片中却相对容易解决。影片还触及了师资稳定性问题,但这场危机也被搁置了。这部电影似乎确实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意义。
这部电影认识到找到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出所料,影片并没有详细讲述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方法或路径,只是通过朗读和学习的镜头简单提及学生们的努力。带手电筒的走廊。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应该学习才能完成内心自我的觉醒。
为了唤醒学生们的内在动力,除了张校长定期讲课、用心教导外,电影还精心设计了一些震撼的场景。张校长说女中要解散,学生们纷纷表示:傅先生预见到,如果学生们去第一中学读书,就会成为被讨厌的对象,他们的自尊心将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他指示学生们到达后要保持耐心。升起旗杆,升起国旗。这两个场景都很有意义,这部电影希望学生们为了尊严而学习,为了梦想而学习。傅先生的出现看似有些突然,但通过阅读,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像傅先生一样自由自信地生活,对人生做出自由的选择,这就是一个典范。这部电影的感动之处在于,观众看到张校长如何帮助学生走出生活的困境,摆脱精神麻痹和妥协的态度,接受命运,是你能做的。
这部影片更发人深省的是,它向观众展现了山区父母令人心碎的情感贫困。为了让儿子结婚,香影的父亲让香月辍学嫁给了一个40多岁的男人,导致香月被家暴身亡。项悦死后,她的父亲又把目光放在项英身上。张校长听到向月的父亲嘀咕“你养一头猪,可以卖2000块钱”,他愤怒地斥责了向月的父亲和弟弟。尤其是当项英的奶奶颤抖着向张校长鞠躬并坚持要带项英回去结婚时,我们感到深深的悲伤。还有唐小平的母亲,她在生活的压力下彻底崩溃,成了一个酒鬼。当张校长救起喝醉的唐小平掉进泥坑的母亲并让她到学校食堂打工时,既是生活上的帮助,也是精神上的“依靠”。在这部影片中,山里真正的绝望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贫困。张校长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不仅是为了帮助女孩们逃离山区,更是为了帮助她们改变父母的思想,帮助她们“缓解物质贫困”和“精神上的提升”他们的生活。”人们希望能够完成“消除贫困”。山区“减灾”。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明白这部电影剧本的想法了。即刻意忽视外在的客观困难,而着重描绘学生内心的动荡与懒惰以及家长的精神贫困。影片用大量篇幅向观众传达了张校长如何通过真诚的劝说和启蒙,鼓励学生为梦想而学习,为生命的尊严和自由而学习的故事来了。
诚然,这部电影中缺少了张校长的角色,但是张校长极大地改变了学生们的观念和命运,这也是电影制片人的初衷。这种生活态度将让他们受益终生,让他们从无知和听天由命的状态中逐渐发展出独立性和人生梦想,并为这些梦想而奋斗至死。这一刻,我们明白了张校长反复说的话。 “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她的母亲、她自己和下一代。”当杨主任问张校长:“我们教的书到底不一样吗?”张校长大声说:“当然不,我是在救人!”塔。
《我本是高山》 静态图像
寓意丰富的“山”和“光”意象
电影中,多次出现加平女子高中的誓言:“我生来就是一座山,而不是一条河。我要站在山顶,俯视平凡的山谷。”我生来就是英雄,不是庸人,所以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不起卑鄙的懦夫!这个誓言中的“高山”意味着崇高的人生境界、宏伟的人生理想。 《我是一座山》的标题反映了主人公自强不息、不听命运摆布的雄心。此外,影片在诠释“山”形象内涵时,经过多重参照,为观众形成不同层面的人生启示。
事实上,“山”在电影中几乎总是以“障碍”、“阻碍”和“危险”的形象出现。电影中有很多张校长翻山越岭的场景。这些场景中,长幅航拍镜头山间绿意盎然,郁郁葱葱的景色随处可见,小场景中的行走镜头让你近距离看到张校长每一步的艰辛和艰辛。这时,“高山”实际上挡住了村民的致富之路,阻碍了他们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当然也阻碍了想要新生活的女性。这部影片有意识地为观众提供了两种观山视角:长镜头和小场景,给观众一种山的壮丽的心理印象。和张校长一样,这些悬崖峡谷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精神的束缚,近距离的看得见的生命的束缚。
张校长的信念是让山里的女孩们能够走出去,“飞得更高更远”。但张校长也觉得,离开大山只是第一步,成为“大山”才是人生真正的追求。认识到他们保守落后的思想,张校长和老师们带着学生们登上了山顶,看看远处的群山。老师告诉学生,远处有更好的大学和美丽的风景。此时的“山”就是梦想的舞台,。。着更高、更开阔的人生境界。对“山”的另一种理解是成为他人提升的阶梯,也就是凯希拉女子高中誓言中的“伟人的肩膀”。张校长和他默默奉献的老师们,鼓励引导着无数山地姑娘走出大山,寻找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一步步登上山,出发,成为一座山。
本片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光”。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是张校长拿着手电筒上楼的场景,虽然手电筒的光线在黎明的薄雾中显得有些微弱,但是却非常醒目,在黑暗中不失为一道亮光。变得。张校长费力地爬楼梯,比喻“爬”。张校长来到教室,打开灯,疲惫地坐在窗边,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这一幕出现了电影的主题“光”和“山”,据说张校长就是点灯者,给世界带来光明的人。虽然是一座山,但这座山并不是指她的人格纪念碑,而是指女孩们栖息在她肩上的楼梯。
片中张校长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使用的道具是手电筒,它作为照明设备,也是照亮他们生活的希望之光。最后一幕,张校长和卢老师确认了山宁的高考成绩,并向山谷对面的山宁喊话。漆黑的夜晚,他们手上的手电筒和油灯发出了一丝光芒。此时的“山”仍是一道天堑,但随着“光”的声音,张校长和单英校长完成了一次感人的心灵交汇和生命接力。这一刻体现了张校长努力为女孩们的世界带来“光明”的意义。这些“光”让女孩们跨越了大山的阻隔,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为了张校长那样的“高山”。
虽然这部电影看起来是一部励志电影,但它实际上鼓励了一种更普遍的生活愿望,突破现实的处境,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承担责任,我们鼓励所有有能力的人。它的意思是成为“点灯者”,为他人的进步提供精神力量和模范指导。
表征的优点和缺点
对于传记片来说,制片人必须回答三个主要问题:角色为什么要做某事、角色做这件事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以及如何继续做某件事,之后的利润和增长是什么?。。?《我本是高山》 应对这三个挑战既有好处也有损失,有一些令人惊讶的创新,也有一些令人失望的创新。
由于电影省略了人物的发展,张校长一出现就建立了华平女子高中。这意味着影片的剧情聚焦于华坪女中的生存与发展历程。为了避免人物被掏空,影片通过别人的话语拼凑出张校长的历史。张校长失去丈夫后,为了摆脱悲痛,为学生们找到解脱,她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学校。对这一点的挖掘是非常感人的,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和人的力量。然而,这个角色关爱学生的出发点与她致力于建立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之间显然存在着距离,而且影片中缺失了这个过程,让观众对这个角色的认识模糊。
《我本是高山》虽然难逃伟人和英雄传记片的通病,但主角在影片中却是一种精神参照,令人钦佩、崇拜,却又难以让人接近。张校长超人的耐心、圣人般的高贵、清教徒般的禁欲主义,远非常人所能企及,难以效仿。并不是因为张校长太特别,而是因为影片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机会去深入体会张校长。
在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几位老师没有经过精心的绘制,最终看起来像业主。当张校长告诉老师们周末不再放假时,大部分老师都辞职了,只剩下三名老师。这部电影的尴尬之处在于,它没有解释三位老师为何留下来,也没有表现出张校长后来是如何解决老师们的问题的。当然,这个缺憾可以用影片对学生的刻画重点来解释,但他们作为“点亮光明”的老师的存在感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影片的情感感染力。
相对而言,影片对部分学生家长的刻画十分凄美。项英的父亲一生贫困,当张校长给了他800元让他带项英时,他毫无尊严,接过钱后说:“她走了。” Shine的哥哥也打起了感情牌,向妹妹求助。 “你不帮我,我们家就会断绝关系。以后我会帮你的。”这些细节实在是一言难尽。但实在是太悲伤了。影片不仅渲染了农民的朴实、勤劳、坚韧,更残酷地将他们惊人的短视、狭隘、麻木、麻木暴露在观众面前。这些人物的出现,不仅向观众强调了“扶贫”任务的漫长而艰巨,也间接说明了张校长创办女子高中的深远意义。
从本质上讲,《我本是高山》这样的电影特别适合强烈渲染人物的痛苦和胜利,以及温柔和情感的时刻,但这部影片总体上是克制的,我们不使用道德的流露。情感来冲淡我们面对现实的冷酷。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高举理想信念火炬的决心。当然,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这部影片的艺术表现空间有限,或许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创作的诚意、情感和思想表达的力度、深度以及警惕性和启蒙性都是非凡的。对于观众来说,这仍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孔金平)
本文为频道原创稿件。转载时请注明稿件出处:光明网-文学评论频道
来源:光明网-文学评论频道
标题:我本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本身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链接:https://www.313yx.com//news/xydt/145621.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