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熟悉初中时学过的原子结构。原子内部有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外部旋转,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内部。原子核带正电,但电子带负电。
我们都知道,相似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电荷相互吸引。尽管原子核和电子具有不同的电荷,但为什么它们不相互吸引?
原子结构的发展
一百多年前,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科学家。汤姆森是第一个提出原子模型的人。在这个模型中,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原子是球形的,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分布在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一一嵌入每个球体内。
后来,他的学生卢瑟福也提出了原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电子在原子核外做圆周运动。这也称为行星模型。然而,这种模式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电子最终会嵌入原子核中。这只是枣糕模型的一个变种。
卢瑟福当时有一个叫玻尔的学生,他提出了另一个原子模型,我们可以称之为太阳系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原子的内部就像太阳系,原子核就像太阳,电子就像行星,有它们运行的轨道。但这个模型也行不通。因为虽然这个理论很美好,但在使用氦原子时却效果不佳。
最后这个问题被玻尔的弟子海森堡解决了,他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在这个理论中,电子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于原子核之外。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真的能保证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吗?
水往低处流
其实听到这句话我还是不太有信心。事实上,有两个原因。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点。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简单来说,这种现象是由最小能量原理引起的。所有人都是“懒惰的”,并且倾向于从高能量区域移动到低能量区域。那么这和这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当电子落入原子核时,它与质子反应产生中子。 (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中微子,但由于中微子质量很小,不影响最终结果,所以省略。)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反应能自发进行吗?
事实上,基本原理是不可能的。
“电子+质子的总能量”<“中子的能量”
你可能会问,它们不都是物理粒子吗?为什么能量还存在?
这是关于爱因斯坦的质量和能量等价,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质量和能量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质量有能量,能量有质量。它们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为E=mc^2。因此,可以获得微小粒子的能量。
电子的能量为0.510 MeV 质子的能量为938.272 MeV 中子的能量为939.565 MeV 因此,电子和质子的总能量为0.510 MeV+938.272 MeV=938.782 MeV,较小。关于中子能量。因此,除非有能量输入,否则电子和质子不可能自发反应。
相反,中子的能量大于质子和电子的能量,因此中子在弱相互作用下以一定的概率衰变为质子和电子,其速度比质子和电子的反应要快得多。更轻松。
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中子的质量(能量)比质子稍大的原因是因为组成中子的夸克类型不同。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下夸克的质量与上夸克的质量不同,导致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略有不同。 (下表中,每个网格左上角第一行为质量列)
泡利不相容原理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阻止电子进入原子核的屏障。这条规则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
这是科学家泡利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出的理论,具体表述如下。
两个相同的费米子不能处于相同的量子态。 (常见的费米子包括电子和夸克)
在下图中,左侧三列中的粒子是费米子。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质子和中子也是费米子。)
这个定义看起来很虚张声势,但是你可以理解,电子也必须按顺序排列,同一状态的第二个电子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电子必须放置在原子核之外,这样它们才能被推得更靠近原子核。
因此,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存在产生了一种称为电子简并态的量子效应,它产生了向外的压力,抵抗将电子推入原子核的力。
宇宙中有一个叫做中子星的可怕天体,但由于电子是简并态,无法承受自身的引力,电子被推入原子核中。但中子也有简并态,并且中子的简并态抵抗自身的引力。但黑洞更可怕的是,即使是简并态的中子也无法抵抗自身的引力。
最后总结一下,电子和质子的总能量小于中子的能量。根据最小能量原理,电子和质子不能自发反应。同时,电子简并态的存在使它们能够抵抗外部压力并将电子推入原子核。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防止电子落入原子核。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标题:为什么原子中的电子不落到原子核,电子为什么不会掉落到原子核内部
链接:https://www.313yx.com//news/sypc/172469.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